有感於素食坐月子
談起婦女生小孩坐月子,總說是要如何如何滋補,滋補的範圍又總離不開活殺雞、魚等動物。於是生子殺生、滋補產婦、宴請賓客,便成為一種沿襲的民間習俗,你如此、我如此、他如此,約定俗成,誰也沒有想到要改變它,更沒有人向這種習俗挑戰。我的同修朱少清的女兒於春伶卻向這種習俗挑戰!她從懷孕開始念《地藏經》,懷孕期間素食,產後亦素食坐月子。在她產後幾天,我去看她,她已下床活動氣色紅潤,體力也好,恢復得很快,比與她同時產育的產婦精神、體力都好得多。她正在吃飯,一碗菠菜豆腐皮湯,就是她的營養湯。奶水很多,孩子長得白白胖胖,非常可愛。我很感動,她在實踐師父提倡的“素食坐月子”,而且非常成功地向人們顯示了素食坐月子的優越性。
多少年、多少代,民間總流傳著做月子要滋補,滋補當然要殺生,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因此,生子殺生,殺生無數,你母子歡樂,它母子生離死別,你殺牠命,補你之命,你殺牠子,養你之子,何其殘忍,何其自私!
過去,婆母家境困難,我生孩子前,婆母對我和我母親說:“我們家鄉坐月子,最好的補養是粥,100天后才能吃雞。”我母親一聽,嚇得把我接到她下放的地方去坐月子了。因為父親帶薪下放,於是今天魚、明天雞,天天宰殺不絕。欠下了多少生命債,累母親犯下了多少殺業,也沒見補好身體,反而得了喉嚨痛的毛病,孩子身體也很差。後來進入佛門之後,才知道殺業太重,冤業纏身,哪有什麼好身體?
《地藏經·羅王眾讚歎品第八》上有一段講得明明白白:“……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看世間人生子莫不殺生,取諸鮮味供給產母。為慶幸家門有後,莫不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活殺、活剝、活煎、沸水活煮,莫不盡其“甘美”。更有甚者,魚端上桌,嘴還在艱難痛苦地張合。那大痛難伸、欲哭無淚的慘狀,真讓人傷心落淚,良知未泯之人何忍下筷?人啊人,何忍如是歹毒?
我曾見一單傳之家,生了個孫子,合家慶賀,天天聚集眷屬飲酒食肉。誰知樂極生悲,孫子尚未滿月,竟一命嗚呼。產母悲痛過分,幾度昏厥,全家呼天搶地,咒罵天地不公,偏偏絕他單傳之孫。細細想想,《地藏經》上不是講得清清楚楚麼?可有幾個人肯聽,肯信?天有好生之德,可憐天天殺牠子,補你孫,那每天被殺的生命能不怨氣沖天?殺業彌天,鬼王震怒,土地不護,惡鬼魍魎,來食腥血,子母俱損,犯殃自受啊!你怪誰呢?
世人惟欲家人歡,哪管畜牲哭?更有昧良心者說:“大家吃得高興,我對人好,就是心善,那畜牲本來就是供人殺吃的,殺吃它何罪之有?”古詩云:“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古人惜物愛命,推己及人,如愛己子。其心何等仁慈,那憐蛾不點燈,留飯餵鼠……更是傳為佳話。可如今有幾人愛己子,亦愛及他(或它)子呢?為瞬間口腹之快,使物類受彌天大苦,天下狠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
記得有一次我問恩師茗公上人:“我母親一生憐苦濟貧,她對人心好,為什麼常吐血,會短壽?”恩師問我:“她殺生嗎?”“殺生,殺得很多。尤其我舅舅得了嚴重的病,生命垂危,母親聽人傳授秘方,說每天殺一隻黑母雞,滋補他身體,慢慢就會好,就這樣整整殺了一年多,幾百隻雞死於刀下。為我坐月子時,母親說我從小體質弱,要月子裡補,身體就會好,為此也殺生無數……”
“不管她為誰殺生,她總是犯下了很重的殺業。你說,你母親心好,你要知道世上最殘忍的是剝奪別人的生命,這能稱為心好嗎?她殺生多,所以常吐血、又短命,這不正是她殺生的果報嗎?”
一席話說得我無言以對,我是多麼悔恨自己:為什麼不早早聞知佛法,如果我從小就聞知佛法,講給母親聽,她一定會聽懂的,一定會照佛法去做的。可恨我如此愚癡,累慈母為我造罪。我恨我為什麼不早早戒殺、茹素,以贖母罪,以報母恩?我真對不起辛苦勞累終生的母親。
今見世人生子殺生成風,我希望大家都來學習素食坐月子,產婦身子恢復得快,孩子也健康可愛,智力、體力都在同齡孩子之上。慶幸這世上終於有人敢於直面人生,無視傳統的陳規陋習,移風易俗。其膽其識,其智其勇,令人敬佩不已。這是蓮池大師“生子不殺生”的體現,豈但不殺生,連肉食也不沾,這天下殺生與她和她的孩子無關。一定是福壽綿綿,安樂吉祥一生。願年輕的佛弟子效仿之、光大之,結婚、生子、生日、宴客……皆代之以素食。當素食蔚然成風之日,即是屠門聲息之時,亦即是天下太平之盛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