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聽(1995) -- 星雲日記37 星雲法師著
不比較.不計較 1995/9/16∼1995/9/30
■九月 十六日 星期六
昨天起一連舉行兩天的「檀講師講習會」。
我一向很注重檀講師的訓練,也有心在世界各地辦檀講師講習會。在社會上,一般大學聘請任何課程的老師都很方便,但要找一個懂得佛學的教授卻不容易。目前各 大專院校均設有佛學社團,但很可惜都沒有佛學老師帶領。以臺灣而言,全省有一千多個鄉鎮,每一個鄉鎮,若要一個佛學老師,就要有一千多名佛學老師,以臺灣 目前僧眾而言,實在不敷需求﹗
所以我很有心要將佛教弘傳的責任,從僧眾身上拓展到信眾身上,也就是說,培養在家信徒成為弘法佈教的檀講師(檀,是指施主、護法)。施主除了可以布施錢財外,更可以布施佛法,尤其是具有檀講師資格的信眾。
有不少信徒從年輕時就開始聽經聞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若以社會學而言,早就具有「博士」資格,可以講經說法了,但他們卻從沒有這個觀念,不認為自己 可以講說佛法,仍自稱弟子,不敢稱老師。但佛法真義不是如此,是主張人人平等、生佛不二的,在家與出家一樣可以當老師。像維摩詰居士,是多少大菩薩的老 師;勝鬘夫人則常在皇宮為大臣說法,梁武帝不喜做皇帝,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並不時在宮中說法;這些範例都是檀講師的先驅。中國大乘佛教的弘揚是以四大菩薩 為主,除地藏菩薩外,其他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皆以在家相度眾,若檀講師的制度能樹立,對二十一世紀佛法的弘揚會有很大的助益,只要有人需要聞 法,隨時、隨地、隨處皆可以弘揚佛法,真正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理想。
有部分僧眾,對檀講師的制度雖不表贊同,但也沒有抗議,可見大家對佛法的弘揚都有相同的共識。
佛法若只是用讀誦的,則不容易懂,因其中意義太深,一定要有人講解才會明白。為了要講解,則必須收集一些譬喻、故事等「事」例來補充「理」的說明,才能更 深入。為幫助大家收集這一方面的資料,將遍滿各經章典籍的佛法精要,集中、歸納、分類,編纂成一套十冊的《佛教》,不準備發售,專以提供給佛光山徒眾研修 和作為檀講師弘法教材之用。利用此次講習會時間,將已出版的《佛教》其中《經典》和《教理》二冊,送給在座的每一位檀講師,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檀講師的中堅 分子。
經云︰「佛法在人人尊,佛法在處處貴」。我外表看起來,也只不過是老頭子一個,但各位看到我,會報以熱烈的掌聲,不外是因為我有佛法,所以就顯得尊貴起來。
一個人在一生中,能有因緣學習做檀講師,可以說是生命的另一個新階段,希望能珍惜這份因緣,自我成就另一段有佛法的人生。
■九月 十七日 星期日
應內政部之邀,晚七時前往位於世貿中心的國際會議廳,主持一場由內政部主辦的「淨化人心系列講座」。
內政部次長楊寶發、民政司長鍾福山、副司長溫源興、中央委員會副祕書長鍾榮吉等貴賓均到場參加。
人的身體有病可以找醫師,但如果國家、社會有毛病,要如何改善?當然要從心靈淨化開始。每一個人心中有佛,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都是佛的音聲、佛的世 界,做的也是佛的事。能心中有佛,國家、社會就是佛國淨土,而今晚在國際會議廳聞法的六千多人,都心中有佛,再去影響別人,讓更多的人心中有佛,將這些佛 法帶回家庭、社區、淨化社會國家,這個世界就是一塊淨土了。
人的身體如果有毛病,會去找醫師;東西掉了,也會急著去尋回,但「心」迷失了,卻往往不知不覺,要如何安住身心,則不可不注意。而安住身心的方法,不外回頭、轉身、換性、改心。
凡事往好處想,心靈自會清淨、有力量,懷抱如此的清淨心歡喜替人服務,社會就會更祥和安樂﹗
雖然已是入秋了,但夜晚的氣溫如同白晝,好像夏天還沒過去一樣。最近在雜誌上,看到一則報導––
美國氣象學家湯普生預測,假如按目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四百年後,地球也許會回到原始時代。根據最完整的資料,湯普生對未來四百年氣候作了一些模擬預測︰
二○○○年,除北歐、加拿大之外,世界氣溫上升,雨量減少。
二○五○年,氣溫進一步升高,歐洲大陸夏天酷熱,冬天溫暖。
二○七五年,南北極冰帽溶化,海平面上升,沿岸城市岌岌可危。
二一○○年,氣候更熱,加上雨量大減,帶來世界的水荒。
二一五○年,溶化的南北極冰塊使海平面上升一•八公尺,許多沿海城市面臨被淹沒的命運。
二二○○年,世界平均氣溫比今日高出攝氏十度。
二四○○年,南北兩極大冰塊消失,海平面上升七•六公尺,大片陸地被淹沒,人口消失百分之九十以上,留下少數高山地區,於是地球又回到原始時代。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一
這幾天分別接受《中國時報》記者蘇正國先生、無線衛星電視臺記者蔡莞瑩小姐、真相新聞網主持人李慶安等人訪問,內容重點有––
◎陳履安辭監察院長職務,並沒有跟我討論,但事先曾知會過。對此我很尊重陳院長的決定。陳院長是我的皈依弟子,又是佛光山信徒總代表,我支持他是必然的。 早在十年前,我就從佛光山退居,故我的意願是代表我個人。陳院長辭職利弊如何我不懂,但佛門講究的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相信他自己會去考量斟酌。
◎佛教基本上是超越政治的,但對社會大眾的關懷,仍不失其熱心,只是不直接接觸行政工作,這也是佛門一向主張的「問政不干治」。
◎我覺得自己很有宗教性格,支持陳院長就是抱著「宗教第一、政治第二」的理念,但也有不少人相反,是「政治第一、宗教第二」。政治理念強者不一定是宗教 徒;宗教思想濃厚者,不一定有政治理念;因各人有各人的性格理念,且佛教的宗派很多,不容易劃分,也不可能一致。深感做人不可以現象作為界定的標準,所有 一切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將「信仰」失去。
◎民主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主權,佛教徒各行各業都有,每個人對候選人各有所愛,各有他們心目中理想的人選,不必勉強別人同我們一樣,也不可以逼人家將心中祕 密召告天下。我覺得大家要互相尊重,希望臺灣兩千一百萬的民眾用一顆平常心來選舉,要有民主素養,顧念社會尊嚴,彼此互尊、互重、互相包容來選舉。如辦嘉 年華會,彼此歡欣,摒除鬥爭,最重要的是不可傷害兩千一百萬民眾,要為其幸福、安樂著想。
◎若一個國家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這個國家一定會很強盛。在佛門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化,如《佛說仁王護國般若經》、《佛說孛經》,都是在強調如何愛民、親民及如何改善社會風氣,加強慈悲、喜捨,犧牲、奉獻的理念。
◎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為救國救民而競選總統有何不可?自古以來,佛教從不曾鬥爭過,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要分開,更何況宗教是屬社團,不要將宗教混入選舉。
◎身為記者,有化導社會責任,對好人好事要多表揚,對壞事、壞因緣、暴力則不宜渲染。記者負有記錄事實的重責大任,所以公平、公正、公開很重要。報紙是大 眾園地,每一個人的聲音都可以在上面發表,尤其身為領導人,要聽大眾的聲音,讓全民生命安全有所保障,不要讓個人行為去影響別人、干涉別人。社會是光明 的,大家要共同來維護,不可姑息誤導讀者的不實報導。
■九月 十九日 星期二
今列席本月分的宗務委員會。
明年是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經宗務委員會決議,慶祝的活動有––
一、出版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一百三十二冊) ◎《佛光山三十周年特刊》 ◎《佛光大藏經––般若藏》 ◎《星雲百語》第四集 ◎《星雲大師七十歲年譜》
二、活動
◎佛光山三十周年展 ◎世界佛教、婦女、青年、親子、義工、領袖等會議 ◎錄製影片「佛光山」
除此之外,最為大家所關心的,還是佛光大學的籌備進度,據龔鵬程校長表示,因校地開發需要時間,將先行開辦研究所,再發展大學部。預計八十五年度開始招生。
第一年開辦文學、哲學、出版學、教育社會學、資訊管理、亞洲太平洋區域研究等六個研究所,並設編譯出版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電子計算機中心、教育推廣中心。
八十六年度增辦歐洲研究、生死學、社會學、美學與藝術五個研究所。 八十七年度增辦兒童教育、公共行政、教育學、美國研究等四個研究所。 八十八年度增辦文學系、政治系、教資系、社教系、英美語文系等五系。
佛光大學位於宜蘭縣礁溪,面積有五十七公頃。於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三月申請,九月獲准籌設。
我們要辦的是一所公眾大學,不是佛教的大學,是人文精神的大學、是悲智雙運的大學、是行解並重的大學、是結合社會的大學、是面向世界的大學。
佛光大學的辦學目標在於依科際整合原則,培養具通識之專業人才,發展全才教育;培養人文社會學科研究人才;培養惜福、感恩、慈悲胸懷的青年。
佛光大學的特色是學術化、社會化、國際化;注重師生互動,實施通識與專業兩段教學;注重教學及研究品質;注重知識與德性、認知與實踐合一;是一所精緻型的大學。
佛光大學的發展方向是配合政策讓教育普及化、多元化、及區域性均衡發展。以學院整體教育資源來規畫系所,而非系所獨立思考、分頭發展,以學院為整體風格,系所間相互配合、支援、塑造科際整合新的「一體分支」之發展型態。
佛光大學是一所以佛教興學,而不言佛教的公眾大學。
另外,為配合佛光大學招生,擬將宜蘭雷音寺重建為八層樓高的大樓,除七、八兩層樓保存為原有的雷音寺外,餘將作為佛光大學城區部的教室,由建築師李光輝先生負責規畫製圖,希望一切能依進度如期完成。
■九月 二十日 星期三
這兩天佛光山叢林學院輔導處及傳燈會輾轉告知,有一百三十多位學生發心出家,傳燈會代表大家要求我在他們剃度前與其座談。中午由臺北道場南下回佛光山,晚七時,在法輪堂和有心要出家的學生見面。
出家與讀書,在思想上、知見上、心情上、生活上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大家應該多了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發菩提心之際,難免都會有魔障,故自己要具 有正知正見的信仰及福德因緣,來克服修道路上種種障礙。一個沒有經過大冶洪爐磨練的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就像沒有經過軍隊訓練者不是軍人,還是老百姓一 樣。
出家就要做一個健全的出家人,必須要受思想訓練和生活訓練。我從小在叢林長大,不知道什麼是思想訓練,因我的思想跟佛教一樣,跟常住相應,師父說的,常住 指示的,就是我的思想,沒有什麼好訓練的。在生活中有這種想法,思想自然就會慢慢淨化。近十多年的叢林生活,所受的教育不是打就是罵,一切都是無情無理 的,可是我們那時候,並沒有人受不了,總認為受教育本來就要如此,因為我有這種「接受」的觀念,所以我能不斷進步。
在美國有很多學校,凡新生進了校門,舊生便會欺侮新生。在自由民主的美國社會,竟也容許教育界中,有如此不盡人情的校風,然此不外是要降伏新生的傲慢心, 以養成堅忍、勇敢的人格。記得小時候父母送子女到私塾就讀時,不但要向至聖先師孔夫子禮拜,還拜託老師嚴格管教,乃至打罵。就是後來出家到叢林裡受教育, 也常要求師父給我們下鉛錘,因不打不成器,破銅爛鐵,要經過冶鍊,才能成鐵成鋼。師長們肯多一分要求,就是多一分慈悲。
有心要出家的人,必須經過一段訓練,有時是順境開始,有時是逆境磨練。因沒有經過風霜雨雪,哪有梅香撲鼻,沒有炎熱,如何有荷花清涼。
叢林學院一再無法實施理想中的教育方式,不外是現在的年輕人,做事都在講理,殊不知,理是實務、是現實、是忍耐、是顧全大局、是體諒別人、是受得了委屈﹗能如此才有資格講理。
出家就像就業一樣,但它是終身的,要以弘法利生為職業,不像世俗的職業可以時常更換。在家時不輕易換工作,出家必定能恆久,因出家並非天天都是順境,遇挫折時,是不可以輕易回頭的。
佛陀出家、修道、成道的過程中(八相成道)也有一項是降魔,所以有人說,出家也像過五關斬六將一樣,要經過一些魔障。出家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但不是立刻 就能成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鴻鵠能遠飛」、「籠雞有食湯鑊近,野鶴無糧天地寬」,都在表明出家生活的清苦、淡泊、自在、不慕榮利;順治皇帝的「黃金 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這「閒」字,不是說不做事懶惰,而是指清淨、悠閒、隨喜、發心的生活。能把出家的 生活、目標認識清楚就可以出個好家。
要出一個好家,必須要找一個好道場,一個相應的道場,就如同女子出嫁,找對象一樣,要認識清楚。佛光山是一個法制的道場,有法制可以保護大眾;佛光山是一 個教團,雖是師兄弟,有不如法時,還是有人指正,或許會覺得沒有人情味,但濃郁的道情法愛卻由此滋長,能由內在來體會心中的法界世界是很重要的。在佛光山 出家就要感受擁有佛光山,佛光山在海內外各道場,都有我的一份,能有這樣的般若、這樣的想法,才能大、才能富有,能富有就能感受到自己在佛光山出家的價值 不一樣。
從今晚起一連三天,將由本山大職事召集,和發心剃度的同學座談,期望學生們能以大師兄們出家的心路歷程作為借鏡,讓剃度前的自己了解出家的真正意義。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四
今天整個白天就在會客中過去了,依序與我會談的有妙清、妙圓、妙地、覺福、覺宏、道謙、妙坤、妙範、依昭、覺範、永融、江碩平、陳惠鈺等人,他們認為除了與我溝通以外,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但當我提供大家目標、方法以後,又有多少人真正受用?
有一位徒眾從德國回來,向我報告那裡沒事做,只有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才有法會。我覺得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不會利用時間,如果能把道場照顧好、將法會辦 好、把語言學好、把佛法研究好,這就是「做」。即使都不做,你能知苦惱、知慚愧、惜福報、能知足、寬心量、勤學習、不放逸、長養慈悲、深入佛法,這就是 「做」。在佛光山傳教是修行,教書、辦事、寫作、編輯、慈善、行政、拜佛、誦經也是修行,總之要選擇一項去做,既不修行也不讀書、不弘法度眾,什麼都不 要,還能「做」什麼呢?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出家是十方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皆大歡喜之事,但出家的目的要清楚,不能草率隨性決定。因此特地安排三天的課程,請 慈惠、慈容、依淳、依晟、永本、永賢、覺明來談談他們出家的心路歷程,讓想出家的人更堅定自己的意願,讓還在徬徨的人能有所選擇。早期的徒眾出家都很不順 利,但值得安慰的是我給他們的助緣不少。早期的出家眾為了出家猶豫再猶豫,想了又想,再三考慮,延了好幾年才決定出家。現在的人入佛門不到幾個月,就發心 出家了,實在很了不起。
有很多事情,出家與在家兩者的價值觀不同,例如對金錢的看法,在家對銀行裡的存款、房地產、股票、父母留下的遺產皆視為財富;出了家這些都不是我們的,今後的資產是慈悲、正見、人緣、信仰、福德、般若、持戒、忍辱、精進,這些才是我們的財富。
出了家所處的環境不是小家庭,不是一個人的,共同生活的人也不是親如骨肉,不是夫妻兒女,是來自十方的大眾;而面臨十方大眾的性情不同、語言不同、思想不 同、生活習慣不同,在很多不同當中,如何做人處事來安排調整自己?往後遇到挫折怎麼辦?遭受委屈怎麼辦?與人磨擦怎麼辦?碰到困難怎麼辦?這些問題都要想 清楚考慮好才是。
很多人會問出家有什麼好處?出家的好處不勝枚舉,現在我先舉出十二點出家的好處––
1.集體成就 2.助緣很多 3.多種學習 4.即刻擁有 5.世界廣闊 6.少欲知足 7.心無罣礙 8.意不顛倒 9.遠離惡緣 10.清淨自在 11.禪悅法喜 12.多彩多姿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五
我經常聽到徒眾說︰「師父不關心我」、「師父不給我機會」、「師父不和我個別談話」。為了做一位好師父,這次回山我幾乎將所有的時間給大家,一個一個單獨面談,靜聽他們的問題、解決他們的困難、安撫他們的心。
一大早,楊晴雯、謝蕙霞、覺東、覺能、永方、永道、依恩、滿慈、伍慧瑛等人來找我,為滿大家的心願,一一單獨面談。儘管每個人在心理上對我的評價不同,但我對徒眾的「公平」,卻都是一樣﹗
對研究部的學生向來總有幾分期許,擔心他們只會做學問,不會學做人,研究到最後心如槁木、冷淡刻板、沒有人緣,失去一位宗教家應有的恢宏氣度。因此,下午四時集合男女眾的研究生,以便了解他們目前學習的狀況。他們所研究的論文題目分別是––
覺東︰中國淨土教念佛法門之研究 覺慧︰法華三昧之研究 覺閱︰宗密圓覺經思想研究 覺泰︰龍樹思想實踐面之探討 覺恆︰隨自意三昧之研究 覺啟︰中國佛教醫學觀––以智者論著談 慧昭︰原始佛教四諦之探討 慧昉︰《大乘起信論》淨染互薰思想之研究 慧祥︰《阿彌陀經》一心不亂之研究 慧深︰《楞嚴經》觀音耳根圓通之研究 劉萬成︰《大乘起信論》談宗密禪學思想之研究
男眾部的研究生首先報告他們的研究論題,對於他們的研究方向,我有一些意見––
1.研究部是訓練思想的,身為研究生應對當代佛教的出路找出問題,對佛教的思想開啟方向,而不是在古典原著上鑽研,對一些抽象問題過分探討。
2.多思考佛教今後何去何從,注重目前佛教問題所在,研究方向要契入現實問題,讓佛教更廣泛發展。
3.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應考慮配合在未來弘法上,要能吸引廣大群眾,讓聽眾對我所研究的佛法有興趣。
同時我也提出幾個問題問他們––
1.研究環境需要改善嗎? 2.研究方法需要修正嗎? 3.師資、圖書館資料充足嗎? 4.研究人數足夠嗎? 5.可有互相討論的對象?而不會讓思想寂寞。 6.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7.研究思想受限嗎? 8.在研究部有不敢說、不敢表達的現象嗎?
一小時的座談,匆匆而過。晚七時,與求剃度者座談。首先請依空來一段開場白,接著心如、慧寬也談了他們的出家因緣。今天我以出家人最難過的三關來警惕他們–– 1.情關 2.利關 3.恭敬關
依我的看法,目前的出家人有三關不易通過–– 1.語言關 2.作務關 3.魔障關
最後我以八點意見,做為大眾出家以後,與師兄弟間的相處之道–– 1.知趣 2.知人 3.知理 4.知難 5.知緣 6.知恩 7.知好 8.知因
■九月 二十三日 星期六
一連三個晚上的出家前座談講習會,終於圓滿。
今晚,常住特安排晚餐,宴請明天要參加剃度典禮的一百多名發心出家的學生,這一餐飯和平常的晚餐是不一樣的,因具有深厚的意義。記得在十多年前,美國有一 位信徒,奉獻一塊土地給佛光山,要我們前去建道場,佛光山就派慈莊、依航兩人前去接收,臨行時,信徒就在圓山大飯店設宴歡送他們。當他們到了美國才知道, 這塊土地是屬住宅區,不可能設道場,且人生地不熟的總不能一直住在旅館,就打電話說想回臺灣。
我在電話中回道︰「你們在圓山大飯店已吃過信徒的歡送宴,現在回來,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只好暫時忍耐下去,再看因緣……。」就憑著這一句話及對信仰的願 心,讓慈莊等人在異鄉奮鬥下去,經過十年,才有今日的西來寺。尤其是在籌建期中,每天在社區的公共場所挨家挨戶的請人家簽名(同意西來寺在當地興建)及先 後六次的公證會,其過程之辛苦可以想像。
也因有西來寺為起點,佛光山的海外道場才能遍布各大洲,佛法才能弘傳到世界各地。十年的歲月不好熬,但為了多少人虔誠供養的一餐飯,而努力不懈。發心是一念,佛道是永恆,希望發心剃度的大家,接受常住今晚這一餐飯的供養,日後在學佛道上永不回頭。
在經典上有一則故事––
有一位名叫山伽喇瓦的婆羅門,前往祇園精舍向佛陀問難,他說︰「我是一個婆羅門,自己奉獻供物,也讓別人獻出供物,這是一件有益大多數人的善行。而佛陀的弟子們,卻是剃了頭髮,出了家,為自己修行,這不是無益於大眾嗎?」
佛陀︰「如果一個人規規矩矩的修行,因此了生脫死,達到解脫自在的境地,同時勸別人也如此修行,別人也因此而悟道。像這樣,使悟道的人達到數百、數千、數萬,你對此有何看法?這位開風氣之先的修行者,難道是為了自己利益著想而出家的修行人嗎?」
山伽喇瓦︰「佛陀﹗我知道了,雖然佛陀的弟子是為了解脫生死而出家,但是他們更負著普渡眾生的重大責任,因此,他們並非只是為自己而出家,而是為了使更多人能離苦得樂而出家修行的﹗」
出家不僅要自利自度,完成自己,更要利他度他,完成廣大的眾生慧命,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出家修行是將相所不能為的大丈夫事。
■九月 二十四日 星期日
九時,為來自印尼、美國、馬來西亞、香港、加拿大及全省各地發心出家的一百三十六名青年舉行剃度典禮,並同時為二千多名信眾皈依。
勉發心皈依的信眾,佛光山是大家的根本道場,相信人間佛教,深信因緣果報,要儘量發心普利群眾。皈依後,日常生活多少要有一點修持,如︰每天至少誦一卷 《心經》、禮佛三拜、佛前上香、誠誦十聲佛號、靜坐五分鐘、任擇一個法門修持,不可藉口很忙而懈怠。要不時讚歎佛教及三寶的功德,這些都是修行。
年長者可以常參加佛光山禪淨法堂的禪七、朝山、講習會、八關齋戒等活動。年少者可以參加短期出家,或進佛學院進修。既已皈依,就要做個標準佛教徒,要精進不可懈怠。
下午二時起,為華視「星雲法語」節目錄影,到晚上九時,共錄了五十集,內容有––
隨緣四不 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 不違背真理,不改變真心。
君子四心 為人做事要有忠誠心,朋友相交要有信義心, 事奉父母要有孝養心,厚待賢者要有恭敬心。
健康的生活 養浩然的正氣,吃清淡的食物, 有適當的睡眠,要充分的運動, 吸新鮮的空氣,具禪定的功夫。
修行之人 能為眾生說因果,能替眾生解困危, 能和眾生共患難,能與眾生享安樂。
六根的修行 眼常見己身之過,耳常聞逆耳之言, 鼻常嗅聖賢之香,舌常嘗真理之味, 身常觸清淨之境,意常思慈和之樂。
四種人不用 巧言令色者不用,損人利己者不用, 言行不一者不用,自讚毀他者不用。
如何開發自我 智慧要能開發,性情要能調和, 處事要能樂觀,德行要能健全。
人生四諦 良藥苦口利於病,澹泊明志利於心, 忠言逆耳利於行,清淨無求利於心。
人生四大考驗 貧困是琢磨志氣的玉石,卑賤是成熟身心的冬雪, 逆境是考驗人生的試卷,煩惱是修行證道的資糧。
領導者的條件 讓人的思想得到自由,讓人的生活得到自在, 讓人的教育得到增長,讓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自我學習 眼要看口要問,心要用耳要聽, 手要寫腳要行,意要勤念要明。
什麼人最好 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 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自求多福的方法 求人不如求己,求財不如勤儉, 求名不如隨分,求安不如守戒, 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調氣之道 怒氣招災,怨氣引恨, 和氣致祥,喜氣多瑞。
■九月 二十五日 星期一
上午起,為臺視「星雲說喻」節目錄影,以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來闡述道理或看法,是這個節目廣受歡迎的原因。一天下來,共錄了五十集,部分內容如下––
◎一個家庭的和諧安樂,是要靠夫妻子女共同維護的,如果家庭中,常有吵鬧之聲或怨聲怨言的話,就如地獄,如何共處?人與人相處因缺少彼此讚美的胸量,話語 中就容易傷害別人。為人父母者要懂得兒女心態,鼓勵和讚美比物質享受更重要,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子女,在家庭之外,又去找另外一個家。
◎學佛可以增進我們的修養,但很多人信佛、拜佛、求佛,就是沒有做到學佛,沒有學到佛的自在、解脫、慈悲、道德,所以真正學佛,不外是要學佛菩薩的觀自在。
◎狗之所以成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是因其忠心講義氣。縱觀現在人與人相處,信賴度不夠、感情太脆弱,常禁不起一句話、一件事的考驗,就互不往來,狗與人類 間的情誼則不受這些因素影響。狗對人類所表現出來的義氣,實在可以激發人的慚愧心。故與人共處,要建立在互助信賴上。
◎擁有財富金錢,並不代表有人格道德;擁有土地大樓,也不一定會歡喜快樂,真正富有者是具有慈悲心。我們寧可失去世間上一切東西,但絕不能失去慈悲心。
◎社會上很多人思想錯誤,致使行為偏差,不外是因沒有慈悲善良的教育引導。老師教導學生、父母教育子女、主管輔導屬下,一定要具慈悲心,才可以感化對方,人只要發心向上,沒有不成功的事。
◎一個真正的禪者要與世間群眾結合在一起,脈搏與芸芸眾生同跳動。參禪非逃避世間,而是要培養菩薩心、菩薩行為大眾服務。修行非只閉眼盤腿,對人要有服務奉獻的心,才是禪者。
◎禪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在禪堂中可以慢慢變化人的氣質,禪的教育在於無言說教、慈悲感化,要多運用在生活中,才不失禪意。
◎有人需要我們就是我們的價值,常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服務,做一些與人有利的事,就是價值。
◎人原本就具備和平觀念和慈悲心腸,但也同時具有鬥爭的性格。世界善惡原本就是各有一半,如何用好的一半來改變惡的一半,如何以佛的世界去影響魔的世界,是大家都要努力的事,也就是說要懂得轉迷為悟,轉苦為樂。
◎世間上的人常因一時貪念,眼光太近視,只注意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想到將來。人不要太急功好利,眼光要遠大,只要與人有利的事,要多贊助、多鼓勵,多將歡喜給人。
◎人不要計較小小的布施,因它是歡喜錢,從布施結緣中,可以提升我們心地善美的價值。
◎對自己的承諾要負責,珍惜自己的信用就是無限的資本。人的貧富貴賤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做人絕不能違信。
◎信心就是力量,只要心甘情願的去做事,就會有歡喜。故不要感嘆社會對光明面表揚太少,對醜陋面報導太多,只要盡心盡力推動社會的光明事,就不會有晦暗風氣。
◎戒的精神在於防非止惡,但為了救人,有時也會犯戒。持戒不要拘於戒條,要注重精神,能用於救人救世上,才是真正戒的精神。
◎簡單的說,慈悲就是你我地位互換,給人慈悲就是自我結緣,是一種很歡喜的修持法門。
◎良言一句三冬暖,苦難的人很需要人們的安慰鼓勵,社會需要多數人一起來救苦救難,所以提倡說好話運動是不可間斷的。
◎人因有身才苦,一念之間苦樂就不一樣了,如何在當下心裡創造自我天地,是修持上不可少的法門。
■九月 二十六日 星期二
清晨五時,由佛光山出發往臺東,巡視即將完工的海東佛剎及花蓮禪淨中心。晚六時抵臺北道場。
一天之中,繞了半個臺灣,在海東佛剎及花蓮禪淨中心的徒眾,和我接觸的時間或許只有一個小時左右,但我卻花了一天的交通時間。只要對徒眾有所助益,能增長信徒的信心,再忙再累我都心甘情願,希望徒眾們能體會我這份心意,發心帶領當地信眾共修、弘法。
永芸今天已飛抵荷蘭,在新聞局領隊下與國內雜誌業界參加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期刊聯盟」世界大會。
在報上看到作者戴貴立先生寫的一則「閏八月是怎麼算的?」很自然的就連想到《一九九五閏八月》這本書,在臺灣所造成的震撼。現在正是進入閏八月的時候,它的內容值得一讀,可以做為常識––
從曆法上看,每十九年才出現一次閏八月。每個人的陽曆和農曆生日同一天,也是以十九為周期,閏八月的罕見,產生了許多臆測。本世紀以來,閏八月出現過六次。
傳統曆法的安排,農曆是以陰陽合曆的。以月之朔望,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日,平均每月是二十九點五天。農曆年的基本根據是回歸年,並以二十四節氣反映寒 暑時令。農曆平年是十二個月,有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與回歸年平均約差十天又二十一小時左右;所以不到三個平年,就會多出一個月來。多出的月分若不 加以安排,可能出現月分與寒暑無法配合的情形,於是農曆就採「設閏月」來加以緩衝調節。
農曆的置閏是十九年七閏。因為十九個回歸年的總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平年加上七個閏月的總日數是相等的,因此農曆每兩到三年安排一個閏月。
到底哪一年可安排閏月,要閏哪個月,又須根據節氣來安排。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從立春開始,逢單為「節」,如立春、驚蟄;逢雙為「中」,如雨水、春分。
農曆曆法制定的原則規定,每個月分必須包含一個相應的「中」氣。如一月有「雨水」,二月有「春分」,使月分與季節時令相適應。一「節」加一「中」的平均是三十點五天,比朔望月的長度還長。
如此一來,每個月的「節」氣和「中」氣,日期都會比上個月推遲一兩天。當推遲到某個月中,只有一個「節」氣而無「中」氣時,這個月就成為上個月的閏月。閏就是多出來的,閏月又可稱為「副月」。
今年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農曆乙亥年,農曆八月分後面的月分,只有一個「節」氣叫作「寒露」,但沒有「中」氣,因此定為閏八月。閏八月就是這樣來的。
■九月 二十七日 星期三
過幾天將有遠行,徒眾常利用空檔和我小參,時間雖不長,但每一個問題,我都很用心予以回答,希望大家也都能很用心的聽進去––
◎人與人相處只要有計較有比較,就會有紛爭,佛法所謂的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去比較,在人我上不比較、在是非上不比較、在得失上不比較,凡事都不要去比較,只要計較因果就好。
◎一個人的表情,可以導引人的情緒,故臉上要時常保持笑容,因笑容不僅增加親和力,還可以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但要出自內在真純的笑,而非傻笑、苦笑。
◎寺院中除必須的日常用品外,不要輕易買東西,以現有的來代替,自然就不會屯積物品。
◎典座不一定要開菜單,身為廚房負責人,要懂得「用兵用將」––利用現有的菜,不一定要去買新的菜色,因有菜單,就會被菜單上的菜色受限。萬一買不到菜單上的菜,就不會煮了。
◎身為屬下,要與主管同步一調,不可以「走調」,就如同唱歌要有配樂,才能和諧。
◎做人一定要一以貫之,不要變來變去,讓主管不知道要如何用你。
◎與人共事,對難處的人,能相處得很好,才算會做人;做主管要先從做屬下開始,真正會領導的人,必定能接受別人的領導。
◎人的不愉快、煩惱皆因自己的無明不懂而產生。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佛」是真理的化身、法的代表。所以我們要依真理、依道理來做事,不要依情緒做事,要常想如何待人,不要要求人家如何待我﹗
◎語言是分別不究竟的,學佛不要學出執著來,對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視、不禮貌,要學會自在、不罣礙,因為冤枉、屈辱,可以增加我們的陰德。
◎「恭敬」是因對方的道德、佛法、修養值得我們敬佩,而從內心深處自然發露,不是去要來的。
◎修行要識得大體,要懂得修口德,和合僧團之所以讓人尊重,是因清淨的教團沒有惡口、沒有爭執。
◎做人要守時,因其為成功之基;與人相處要有人我之間的倫理秩序;做事一定要合乎管理學,也就是要知道承上啟下。
◎知慚愧就會有羞恥心,人要知苦惱,否則會變傲慢。
◎做事要依自己的智慧,不要依自己的認識,因眼看的世界及主觀的見解,是沒有標準也不可靠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要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正它;或請別人幫忙找缺點,要有任人來為我們雕塑改造的觀念,我們才會進步。
■九月 二十八日 星期四
今天是教師節,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平常除了佛誕節及放香日外,少有假日,唯一的就是沾老師的光,教師節放假。從我二十歲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到初來臺 時任僧伽講習會教務、創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五十年來,不曾離開過教育單位,所以對這個節日很熟悉。
有一份資料記載︰教師節各國都有,只是日期不同,最早訂定教師節的是葡萄牙。一八九○年五月十八日,葡萄牙亞科莫布大學畢業生率先向教師敬獻彩帶,教師在 彩帶上為學生簽名留念。後來,葡萄牙政府便把這天定為全國教師節,每年舉行活動慶祝,葡萄牙這一首創,隨即得到許多國家效仿––
◎委內瑞拉每年一月十五日為教師節,總統親自主持首都的慶祝活動,授勛頒獎給優秀教師。
◎泰國每年一月十六日為教師節,全國上下隆重慶祝,頒發獎狀給退休和優秀教師。
◎捷克和斯洛伐克均定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為教師節,節日前後一週內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匈牙利定每年六月五日為教師節,國家召開教師代表大會,表彰優秀教師。
◎德國(前東德)以每年六月十二日為教師節,部長會議討論嘉獎的教師,並由學生為教師獻花。
◎印度每年九月五日為教師節,各地召開慶祝大會,文娛晚會上演出頌揚教師的節目。
◎北韓每年九月六日為教師節,各學校召開大會慶祝,國家向優秀教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
◎中國在一九三一年定六月六日為教師節,一九三九年改為八月二十七日,中共在一九五一年將教師節定為五月一日,一九八五年又改為九月十日。
◎中華民國遷臺後,一九五二年以孔子九月二十八日的誕辰為教師節。
◎美國也以孔子誕辰的九月二十八日為教師節,此是在一九七一年由尼克森總統簽署,國會參眾兩院正式通過。
◎蘇聯以每年十月分的第一個星期日為教師節,從首都到各地區都舉行慶祝大會,為優秀教師頒發獎章和獎金。
◎波蘭每年十月十四日為教師節和國民教育日,國家領導人接見全國教師代表,並授以優秀教師「功勳教師」的光榮稱號。
◎法國雖沒有特別規定教師節的日子,但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時,學生家長會攜帶一些禮物慰問教師,以示感謝。這一天實際上已被當作教師節了。
■九月 二十九日 星期五
西來寺住持依空法師,多年來一直很有心再進修博士課程,但因常住需要,忙於行政工作,未能如願。今年五月分,他考上高雄師範學院的博士班,感其上進不退的心意,故而准其辭去西來寺住持之職,讓他安心進修博士課程。
西來寺住持空缺,經宗務委員會決議,由慈容法師前往就任,臺北道場住持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的遺缺,由心定和尚遞補,順道為臺北道場及中華總會的人事重新作一分配––
臺北道場住持心定,當家︰永平、永融。
十四樓由永融負責,職掌佛事安排、法會通知、法務保管、早晚課誦、信徒接待、皈依典禮、八關齋戒、護法委員。
十三樓由覺範負責,職掌佛光會會務、各種講習、各方聯絡、活動策畫、訪客接待。
十二樓由永樂負責,職掌餐飲、安單、保管、修繕、會議廳、錄音室。
十一樓由永文負責,職掌各層次教育,如松鶴學苑、婦女法座會、經典研究班、禪修會、各種才藝班、聯誼會、書畫義賣。
十樓由依門負責,職掌佛光緣美術館和滴水坊。
八樓的佛光出版社和五樓的《普門》雜誌社,由永芸負責。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由心定擔任,副祕書長除原來的李仁玉師姑外,增加永樂、覺範兩位副祕書長。
由於臺北道場的單位很多,除道場本身外,尚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佛光大學籌備處、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緣美術館、滴水坊、社教館、《普門》雜誌社、 佛光出版社等,為便於寺務、會務的推展,及服務信眾的需要,特別作這項調整,希望新的人事安排,能受到每一位臺北道場信徒的肯定和護持。
■九月 三十日 星期六
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以佛光大學名義和周知文化聯合出版,由美國極負盛名的密蘇里新聞學校教授為基本作者的大眾傳播學譯叢。
據龔校長表示,佛光大學將以出版研究所等為創校第一批學院,故這套譯叢(已出版的《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圖書出版的藝術與實務》)將贈予高中圖書館,以培養準研究生。
世界上最古老的出版社是一五四七年劍橋大學創立的,相繼的巴黎大學出版社、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都是開當地出版社的先聲,可見在文明國家的出版社,大多是以大學出版社為龍頭,其重要性不可忽略。
臺灣雖然大專院校有出版教授著作,但未曾有以大學為名的出版機構,佛光大學出版的型態,除可表彰理念、建立大學形象外,確能為出版界注入新的能量及新形勢。
除此之外,龔校長還邀約一批專家,為佛光大學的建校規畫委員,有︰臺大哲研所博士蔡瑞霖、師大國研所博士鄭志明、淡江歐研所碩士陳瑞貴、柏林自由大學政治 學博士許仟、臺大哲研所博士林安梧、美國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學電腦博士王鄭慈、英國威爾斯大學圖書館學博士邱炯友、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張亞中、美國加州大 學研究院的呂應鐘、中興應用數學系畢業的何茗、淡江中研所的吳麗雯、詹素娟等多人。
藉今天他們開會的因緣,和這些委員見面,在現代的社會,參考專家的意見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看到大家在籌備處開會,就像看到佛光大學未來的希望和遠景,如何將佛光大學辦好,是佛光山僧俗大眾共同的心願,希望借用大家在學問上的成就及經驗,一起來達成這個理想。
下午二時,出席佛光出版社舉辦的「讓愛遍城鄉,送書到山地」《百喻經圖畫書》換書活動記者會。這個活動是由教育部指導,佛光出版社主辦,中華民國兒童文學 學會、《普門》雜誌社、《國語日報》、《民生報》、東方出版社、臺中瑞成書局、維鬘文教協會、《山海》雜誌社等共同協辦。
在記者會上的貴賓有教育部社教司司長何進財、《國語日報》董事長林良、兒童文學界前輩潘人木、前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馬景賢、知名兒童讀物插畫家鄭明進等。 佛光出版社以《百喻經》為題材,改寫成佛教兒童文學《百喻經圖畫書》一套共二十冊,由潘人木女士、林良先生等兒童文學專家,改寫成白話文,並配上精美的插 圖。
為配合「讓愛遍城鄉,送書到山地」活動,佛光出版社提供兩千本《百喻經圖畫書》,小朋友只要將閱讀過的五本兒童書,拿到書局,就可換一本《百喻經圖畫 書》。換來的舊書由東吳大學教授孫大川先生,協助規畫,致贈給原住民小學圖書館,讓偏遠地區不易獲得資源的原住民兒童,能享有更多閱讀書籍的機會。
對兒童教育,我覺得應該著重在養成兒童有接受的心、仁慈的心、感恩的心、惜緣的心。辦這個活動實在非常有意義﹗
文選出處: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