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38則職場智慧》 聖嚴法師著 03 第三篇 工作場合的人際相處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 工作場合的人際相處


  
  辦公室哲學
  
  通常,一個辦公室裡總是有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工作,每個人各領其職,以分工的方式運作。分工並不等於互不往來,而是一種互補,有時可能你做得多一些,我做得少一些,或是我做得多一些,他做得少一點。
  
  雖然我的職場經驗不足,但是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或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都是相通的,所以不一定是在辦公室,即使是在寺院裡,相處上都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遇到這種情形,要如何取得共識,順利協調呢?
  
  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談,一是制度,一是彼此之間相處的心態。以心態來說,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比較心,有些人看到別人做得比較多、比較好,便在旁邊說風涼話:「奇怪,大家都沒有做那麼多、那麼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是因比較而產生的嫉妒心。如果還在背後指指點點,傳到當事人的耳裡,更讓人覺得不舒服。
  
  這種愛說風涼話的人,有時自己多做了一些,也會很不服氣、很不甘願,心想:「大家拿同樣的薪水,為什麼他的工作量就比我的工作量少?」這就是愛計較。如果習慣經常和他人比較,便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同樣地,在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會有類似情形,有的子女非常乖巧,會自動自發幫忙,有些不但不為家裡分憂解勞,還調皮搗蛋,讓父母傷透了腦筋。
  
  事實上,不管任何環境,都會有一些人能力特別強,也會有一些人能力比較差,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多付出一些,不可以在一旁冷眼旁觀,等到別人做錯時,才嘲笑他自不量力。還有很多人眼高手低,自己不做事,專門指使他人去做,等他人做完後卻大肆批評,這就更加不對了。
  
  此外,喜歡拍馬屁的人也不受人歡迎,他們專門在老闆面前打轉,說些好聽、漂亮的檯面話,竭盡所能地恭維、奉承老闆,做一些表面工夫。糟糕的是,老闆大多有盲點,無法看清事實真相,眼中只看到這個人的「忠心」。如果你恰好是那個很乖、很努力、很認真工作,卻不會做表面工夫的人,只因為不會表現自己,沒讓老闆看到你的工作情形,以致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被他人佔為己有。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
  
  站在佛教因果的立場來說,我們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也許當初的動機只是為了替老闆賺錢,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為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做了一些貢獻,這也就足夠了。
  
  不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不要在乎別人看不看得見你,與同事相處則要盡心盡力,要為他人、為老闆、為公司設想,不和別人計較。最重要的是:忠心忠誠地努力,至於他人的表現如何則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能這樣做,至少是把人的本分做好了。
  
  工作自在語
  
  我們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也許當初的動機只是為了替老闆賺錢,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為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做了一些貢獻,這也就足夠了。
  
  辦公室的兩舌與中傷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對人對己都有傷害,應該加以避免,辦公室裡卻仍然常常發生言語暴力。出口傷人的原因也許是希望他人失敗,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防止別人占到便宜,特別是出現人事空缺時,競爭者為了自己的陞遷,有可能會利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造謠、中傷、諷刺來破壞對方,不讓別人有和自己競爭的機會。
  
  此外,任何一個單位只要員工人數多時,一定會有幾個比較談得來的同事,經常會聚在一起互吐苦水,或是一起批評其他同事,這樣也是一種「兩舌」。那些被批評的人應該要有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智慧,以及不計較事情得失的胸襟。如果能充耳不聞、一笑置之,事情大概就不會繼續惡化。否則,意見相左的兩邊變成壁壘分明,形成兩個陣容來互相對立、互相鬥爭時,那公司的運作就會變得很糟糕。
  
  而中傷則是一種挑撥,屬於「兩舌」,也可說是「妄語」。以一個佛教徒來說,這是不道德的事,我們自己的工作態度要腳踏實地、實事求事,不可用不正當,甚至是卑鄙可惡的手段來達成爭名逐利的目的。可是,如果不幸遇到這種人,受到了惡意中傷,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要看老闆是不是賢明公正。一個賢明的上級主管應該可以看出誰在惡意中傷、誰在拍馬屁,他會知道應該任用哪一個人;反之,如果不賢明,他就會喜歡聽耳語、中傷的話,分辨不出消息真假。如果你還想繼續留在公司,不妨就把問題交給時間去解決,等到時機成熟,事情就會水落石出,等老闆發現事實的真相後,知道過去是他人故意栽贓你,他就會回心轉意,調整回你的職位。
  
  如果老闆一次次都認事不明、分辨不清,又該怎麼辦?不妨先退一步想,考慮收入的問題,辭職後如果會影響家計,造成經濟上的困難,那麼就先暫時忍耐,因為目前老闆就是這樣,怎麼講也講不清楚。假設有另外的公司想要聘請你,可以試試看,也許這就是你的另一個起點;如果暫時沒有機會,而生活還過得去,那就等待時機,再找其他的工作。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怎麼應對?其實自己還是可以用比較豁達大度的心來看待中傷事件。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講壞話的是他不是我,他再如何說我怎麼壞,也只是他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我,那我就不必這麼生氣。如果能有這樣的修養,就不會被謠言擊倒。
  
  工作自在語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講壞話的是他不是我,他再如何說我怎麼壞,也只是他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我,那我就不必這麼生氣。如果能有這樣的修養,就不會被謠言擊倒。
  
  競爭與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瞭解的競爭,就是要把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搶奪過來,讓它變成自己的,但這是「動物性的競爭」。人類的競爭應該是:如果自己沒有,就要另外想合理的辦法擁有,而不是去搶奪別人的努力成果;非但如此,還要設法讓大家都能享有,甚至擁有更好的東西。這是一種積極的菩薩精神,優於一般所謂的「競爭」心態,可以稱為「良性競爭」,是一種合理、公開、公平的競爭。競爭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讓自己成功而打倒他人,而是他人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自己要做得更好,還要比他人做更多的貢獻。
  
  佛法並不反對良性競爭,但是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常被人誤解是消極的,就連一些佛教徒本身也有這種錯誤的觀念。有位母親因為兒子很懶惰,不喜歡讀書求上進,天天打電動玩具,就責罵他說:「你真是沒出息,像你這麼懶散,我要把你送去寺裡當和尚!」她的兒子聽了之後,還真的跑到我們寺裡來,他以為當了和尚就可以整天無所事事,並認為不想讀書、不想做事,只想玩耍的人,最適合做和尚了。
  
  其實,像我這樣的和尚是忙得不得了,從小到現在每天都在忙,我不是忙著搶別人的錢、搶別人的名位,非但不搶,我還要使他人變得有錢、有名、有地位,也要使人們更有學問,能夠得到幸福。這不是為自己爭取,而是為大家奉獻,但同樣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代價。
  
  最初,我並沒有想到要出名,也沒想到要在大眾媒體上說法廣為人知,但是因為努力的結果,地位自然來到,名氣自然出現,許多利益也隨之而來。但我不會獨占利益,會再把它分享出去,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利益不是我一個人私有,而是變成大家的,這才是競爭的真義。
  
  在許多佛經中,例如《法華經》、《地藏經》、《金剛經》裡,都曾出現過「較量」的觀念。較量的意思就是:做這件事比那件事好、這個功德比那個功德大、這樣的身分比那樣的身分更好。推究起來,這就是競爭,但不是與他人爭戰,而是自己與自己競爭。這樣做不是為了凸顯自己,也不需要和他人打得頭破血流,而是一種力量的發揮;這種競爭不僅使社會大眾得到利益,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陶冶與訓練,可以幫助自己成長得更快速、更健康、也更健全。
  
  在佛教裡,這種與自我的競爭稱為「精進」,是永遠努力不懈怠,要以自己的力量來生產、製造,以取得更多對他人有益的資源。所以,不要誤會競爭就是自私的,也不要誤解競爭就是搶奪、鬥爭、詐騙,否則,非但對自己無益,對他人來講也有傷慈悲,我們應該要做良性的競爭,為爭取大眾的福祉而精進努力。
  
  工作自在語
  
  較量的意思就是:做這件事比那件事好、這個功德比那個功德大、這樣的身分比那樣的身分更好。推究起來,這就是競爭,但不是與他人爭戰,而是自己與自己競爭。
  
  合作與服從
  
  現代社會,大部分的人會用「合作」來取代「服從」這兩個字,例如警察偵訊嫌疑犯時,雖然希望他能自己承認是否做了壞事,但是不能命令人,只能請對方合作,配合警察機構的調查需要來填寫資料和報告,透過合作能避免問題更加複雜。
  
  現在很多的主管或長官,對他的部下和職員也會這樣講:「請你們大家配合」、「請你們大家合作」。實際上,他是一個命令或是一個指示,但一定要這樣表態,這就把合作和服從的定義模糊了。
  
  是不是服從就是合作?合作就是服從?服從與合作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服從是屬於階級性的從屬關係,上對下是命令,下對上則是服從;服從也是屬於少數和多數的互動關係,少數人必須要服從多數人的表決,當少數人的意見不能夠為大眾接受時,就只有面對現實,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但在事實上,現在有很多的人是用合作這個名詞要求別人服從,或是把合作誤解成服從。其實合作真正的意思,是希望透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共同需要的、希望的目的或事業,你提供你有的、我提供我有的,例如我出錢、你出力,或是我出力出錢、你出主意,共同成就一件事,這樣彼此互相配合就叫做合作。
  
  此外,或是說我做這一部分,你做那一部分,我們朝一個共同目標來分工合作。就像是工廠裡的各種部門,分別負責做成各式各樣的零件,最後組合成一樣機器或是一件衣服,這也是分工合作。
  
  無論是在一個家庭裡、一個社團裡或是在社會裡,大家都需要合作。合作一定要有技巧,要有溝通協調的過程,因為人與人之間,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一定有所差異,因此需要溝通想法,溝通以後才能夠互相諒解,才可以折衷地選擇兩方面的意見,如果雙方都堅持己見,那就不能合作了。
  
  協調溝通之餘,還需要適時地妥協,妥協就是讓步,如果各有堅持、互不讓步,一定會引發衝突,很容易變成沒辦法收拾的局面。如果這種衝突發生在家裡,就可能導致離婚;發生在公司,則可能使部門間產生分裂了。
  
  所以,除了顧全大局之外,還要懂得妥協。因為你不容易讓步,那我只好先妥協了,當你漸漸瞭解我其實是妥協求全,也許你就能夠體諒我,那時候我再慢慢轉變你,讓你瞭解我的意見也不錯,這樣就又能夠合作了。所以,合作是一種協調,服從則是命令,其間是大有差別的。
  
  工作自在語
  
  合作一定要有技巧,要有溝通協調的過程,因為人與人之間,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一定有所差異,因此需要溝通想法,溝通以後才能夠互相諒解。
  
  留住人才的方法
  
  如何尋求合適的人才是一門大學問。剛開始時,誰都不知道人才在哪裡,我們可以針對工作的性質與內容需求開出條件,列出求才的標準,再透過廣告刊登公開招聘,或是親友介紹推薦。至於如何從許多應徵者當中,挑選出適任的人,這就要看面試者的眼光了。
  
  首先,是第一印象。第二,要考慮這個應徵者所具備的條件如何?第三,要仔細觀察他的各種反應。第四,則要看他的應徵意願如何?是不是很誠懇?其中,誠懇是最重要的條件,技能專業反而次之。技術不足可以加強訓練,如果專業才能夠,但是忠誠度不足,進了公司之後會為公司帶來許多麻煩。
  
  忠誠度在一時之間很難透過面談就判斷出來,必須靠運氣、靠感覺。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福報的人在徵人時,一看就看準了;而沒有福報的人,看人全都看走眼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有福報的人會吸引有能力、忠誠度高的有緣人來,而且進了公司以後,他的心不會隨人事變化而浮動,能夠長久待下來。
  
  如果是基層人員,公司必須要培養他,不要擔心會花費太多時間或資源,也不要擔心培養起來後,他會離開公司。職前培訓、在職訓練都不能少,培訓期間有些人會被自然淘汰,留下的就是可用之人。一經錄用,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家人,不僅要在工作上扶助他,也要時時留意他的身心狀況,甚至還要照顧到他的家庭。在這樣的推誠置腹、無微不至的關懷之下,還需要擔心部屬跳槽嗎?如果只給他普通的薪水,又不關心他的生活,那麼他願意在這個公司待多久就很難說了。
  
  所以,薪水多少是其次,真心的關懷才能留住人才,只要員工能夠感受到你的體貼及關心,他就能從基層做起,經過時間的磨練,便可以培養出最忠誠、最可靠、最好的人才。我的一個皈依弟子,也是一位大企業家,他就主張人才出於內部,一定要從基層慢慢培養起來。
  
  當然,有些不懂感恩的人,不管你花了多少心血、對他多麼照顧,他還是說走就走、說變就變。要坦然地將它視為意料中的事,因為人心難測,發生這種事情在所難免。雖然如此,我們也不應對其他人失去信心,仍然要一本初衷,繼續關懷、培養、照顧屬下。換個角度想,會流失的就表示是不可靠的人,遲早他都會離開,倒不如慷慨大方地讓他走。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能到其他單位、其他公司服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也可以算是我們對社會所做的一種培養人才的奉獻。
  
  工作自在語
  
  薪水多少是其次,真心的關懷才能留住人才,只要員工能夠感受到你的體貼及關心,他就能從基層做起,經過時間的磨練,便可以培養出最忠誠、最可靠、最好的人才。
  
  勞資是生命共同體
  
  有些企業界的領導人認為,事業的豐碩成果是自己打拚來的,公司的穩定局面是自己奠定的,財富更是自己辛苦經營,甚至是承擔極大風險賺來的,而員工只不過是領他的薪水、幫他賺錢的人。由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常常造成公司上下缺乏共識,離心離德,企業無法健全成長。
  
  經營者與主管確實為企業付出很多,不但付出了資本、智慧、時間、經驗,同時更承擔許多風險,所以員工應該要感謝他們;但是相對的,做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與觀念,具備民主的風度,以平等的方式與員工共同討論公司發展,避免形成獨裁。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現象、一切成就,都必須靠許多因緣配合才能促成。例如,三國時期孔明擬用火攻擊退曹軍陣營,軍隊的調度派遣等,一切安排就緒,但因風向不對,吹的是逆風,以致於遲遲不能進攻,因此才有「孔明借東風」這個典故。孔明縱有高明的識見,卻也不是他一個人就能控制局勢,所以才必須向老天借東風,這不就是因緣和合很好的例子嗎?
  
  將這種因緣觀引申到企業上也是一樣,任何事業的成功,需要「東風」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除了要有國際環境、社會環境的因素配合,還必須網羅傑出人才,借重他們的長才才行。如果只有一位老闆,就算他很有才能,也很富有,但是缺少其他人的幫助,也不能結合大家的智慧與力量,是很難成就出一番事業的。所以,站在經營者的立場,應該感謝所有員工的共同付出,沒有這些員工的努力和同舟共濟,經營者必然會孤掌難鳴。
  
  至於員工方面也應該想到,如果沒有經營者的資本、專業及智慧的投入,也無法創造這個就業機會。所以,勞資之間的互動是建立在互需互求的基礎上,單靠一方都無法成事。由於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不少企業家賺了很多錢,有一些人因此很眼紅,認為資本家很可惡,剝削了他們的利益,因而主張把企業家全部趕走,讓自己來賺這個錢。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企業要靠資本家的智慧、資本、技術、管理能力才能夠經營起來,如果把這些專業的資本家全部趕出台灣,那麼台灣大概只能留下荒地一片了。
  
  但是資方如果自認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得來的,而以施恩者自居,認為這些員工吃他的、用他的、領他的薪水,都是他的負擔,那麼這個事業也一定維持不久。有這種心態的老闆,難免盛氣凌人,對人頤指氣使,可能因為一時的運氣,管理的員工高達幾百個,甚至幾千個,但是員工都有他們的自主意識、價值判斷,要不了多久,就會一個個掛冠求去,這個老闆也就當不成了。
  
  所以,唯有建立勞資互惠的觀念,尊重員工,平等相待,事業才能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工作自在語
  
  唯有建立勞資互惠的觀念,尊重員工,平等相待,事業才能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最好的領導者
  
  團體的領導者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權威型,在他的領導下,部屬多半敢怒不敢言,不敢不接受領導,因為不服從的話,也許就會保不住工作飯碗,甚至有生命的危險,所以表面上他還是領導得很好,但實質上部屬是口服心不服。
  
  另外一種則是自然形成的領導人物,這種人能夠受人恭敬、尊重與擁護,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有權威,而是因為他能夠幫助別人,並且認同、尊重其他的人,使一盤散沙凝聚在一起。這種領導者的溝通協調能力很強,也有極大的感化力與感動力,所以能夠懾服、帶動團體,讓多頭馬車共同朝一個大方向前進,這也就是民主式的領導。
  
  以兒童的世界為例,有的孩子王是因為力氣大、塊頭大、聲音響、姿態強,所以每個小孩都怕他,只要他一聲吆喝,大家都要服從,接受他的領導,這種就是權威型的領導者。另外,有的小孩能夠擔任溝通協調的工作,照顧其他的人,所以孩子們覺得跟他相處很安全,整天都喜歡跟他玩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會以他為領導中心。
  
  佛教裡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最好的民主式領導者,他不用權威、神權來恐嚇人,也不用軍權來威脅、懾服人,而是用慈悲與智慧,為所有的人帶來平安與智慧,因此,大家都聚集到他的座下,接受他的領導。可是他始終都很謙虛地說自己不領眾,這意思是說:我不是領導人,我也是大眾之中的一份子,接受大家的領導,只不過因為想到一個團體需要共同的生活規律、原則及方向,所以才提出建議,因為大家的認同,才聚集在一起。你們來了之後,不受任何約束及勉強,能接受此一原則及規律的就留下來,不願意的人也可以隨時離開。
  
  在這種自由地來、自由地去的情況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卻愈來愈多,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所有的人都主動來接受他的領導。他是以佛法為師,用佛法領導大眾,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崇拜的欲望而強迫所有人把他當成領袖。
  
  因此,我常常鼓勵人,想做一個最好的領導者,就不要以領導者自居。一個最好的領導者,是接受大家領導的人;一個最好的領導者,就是為大家指出正確道路的人。但此正確道路並不能強迫大家接受,必須爭取大家的認同,如果有歧見,可以集思廣益,考慮大眾的需求,再加以修正,找出真正的方向,使大家有路可循,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如果不想只做形式上的領袖,就要以大家共同形成的觀念、生活方式等來領導;能促成團體互信互敬的人,才是最好的領導者,而且永遠不會被人推翻。這樣,即使下台或過世,他仍然是這個團體的精神領導中心,是許多後人的永恆標竿。
  
  工作自在語
  
  一個最好的領導者,是接受大家領導的人;一個最好的領導者,就是為大家指出正確道路的人。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