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大師
談管理 - 當義工的義工
(一)
回想近二三十年來,不管我走到哪裡,很多人都願意跟隨我做事,原因是我先幫他們解決行坐食臥等問題,讓他們在“無後顧之憂”下,協助我做事。如:
我要麻煩義工寫字時,就先將筆、紙、座位找好,安置好,好讓他寫字;花草要澆水,我事先將水桶、水管準備好,並告之對方,水龍頭開關在哪裡;搬運貨物時,我先計劃好存放的地點、空間、擺設方式,再和義工一起搬運,途中還要和他談佛法,給他歡喜。吃飯時幫他添飯、倒茶水,了解其心理需要。
記得在宜蘭時,那時的美工人才很少,楊錫銘先生髮心要為我的幼稚園畫壁畫。我很感激,成天陪著他,替他準備畫筆、顏料、調色板、尺、茶水等,就好像是學徒一樣。我絲毫不敢怠慢的誠意深深打動對方,後來楊先生還皈依了佛教。
朱橋先生是五十年代非常有名的編輯,其負責的《幼獅》雜誌,更帶動了那時社會上所有雜誌重視美工。朱橋先生在替我編《今日佛教》時,時常工作到深夜,不知有多少寒流的夜晚,都是我在陪他。他常勸我:“師父,您先去休息吧。”我還是陪著他,等到適當時間,煮碗麵或泡杯牛奶給他吃,他也是為我的誠意所感動。後來,我們的《今日佛教》也帶動佛教的雜誌進步。
如果徒眾都能像我這樣去對待義工,惜緣地帶動、輔導、協助,讓他們能進入工作狀況,自然對工作推展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輕易使喚義工,不要不顧念義工,你若無情,他哪會有義?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
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
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
(二)
所謂“義工”,看起來是為人,其實最有利益的還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位專司知賓的陀驃比丘,每天任勞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來敲門掛單,他也歡喜地提著燈籠,為其引導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後來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再也用不著打燈籠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圓滿,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心燈通體明亮,法喜充滿全身,自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一些事業有成的信徒常對我說:等到將來退休以後,要來佛光山當義工,服務大眾。其實做“義工”不必寄望於未來,此時此刻,就可以實踐菩薩道的“義工”精神,以四攝六度利樂有情。有心服務大眾,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許,做個不“退”轉菩薩、不“休”息菩薩。
人身難得,勝緣難再,把握當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間廣結善緣,人生豈不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