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16 持戒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持戒  ●智展
 
《瓔珞本業經》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意即初入佛門的眾生,應講求對於佛、法、僧三寶的信心,而若欲安住佛家,得解脫的利益,便應以持戒為基本功。可見,在漫長的菩提道上,能否持戒是勘驗佛子是否善護道心的標準,能持則道業日進,違犯則形同自外於佛門。

  戒德如地 眾善所由

《佛所行讚經》云:「山林寶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眾善之所由。」意即持戒功德如同大地,能出生種種善法。正因如此,不僅佛家強調持戒,儒家「懲忿窒欲」的思想亦有相同意涵。如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守此「三戒」,人生方能平安地循正軌而行,君子般的品格也方能得到確立。因此,戒律絕不是束縛人的東西,而是成聖成賢道上的護身符,儒家戒律如此,佛家戒律亦應作如是觀。

「戒」在梵文中原名為「尸羅」,在《大乘義章》中有如下解釋:「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身、口、意)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由此可知,世尊制戒目的在令弟子降低造作惡業的機率,使其身心免受惡果荼毒之苦,脫離惡業牽引而得清涼自在。因此,佛子不論在家出家,皆應以持戒為本,如此方能積聚善法,作為證得無上正覺的梯航。

  戒根清淨 以助淨業

吾人專修淨土法門,以念佛求生極樂為職志,平素在持戒上亦應講求。明末憨山大師云:「今修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若身不殺、盜、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清淨。意不貪、瞋、癡,則意業清淨。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可見,欲得淨業成就,欲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持戒仍是至關緊要的增上助緣,吾人在自行上千萬不可輕忽。

雪公生前在佛七中曾開示一首偈頌:「願我臨終無障礙,平時惟有勤持戒。欲將寶器盛醍醐,不洗灰塵空敗壞。」若要臨終無障礙,安詳往生極樂淨土,平時就得勤懇地持守戒律,不稍加違犯。如果只是念佛而不守戒,就像持有寶器但內裡卻沾滿灰塵,即使盛了醍醐也是受到染污的。因此,欲求淨業圓滿,吾人萬不能嘴上念佛,卻放任身心無邊造業啊!

  戒德馨香 遍聞十方

在《佛說戒香經》中曾有如是記載:「世間若有近事男(舊稱優婆塞,譯曰近事男,在家受五戒之男子也)、近事女(舊稱優婆夷,譯曰近事女,在家受五戒之女子也),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及不飲酒。是近事男、近事女,如是戒香遍聞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稱讚,而作是言:『於某城中,有如是近事男女,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及不飲酒等。』具此戒法,是人獲如是之香,有風、無風遍聞十方,咸皆稱讚而得愛敬。」可知若持守淨戒,十方善神不但歡喜讚嘆,冥冥中更會護持吾人道業,使善根增長、福慧綿延,這都是以持戒莊嚴身心,德行如香使人欽服的緣故。

因此,三寶弟子應以戒律為甘露藥,時時服用來滋養慧命,這樣不但能成為世間的彬彬君子,也同時為成佛之路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