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理財 ●智展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需要花錢,如何將每一塊錢花在刀口上,是現代人相當重視的問題。尤其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許多專家更提出五花八門的各種理財方案,無非希望消費大眾能夠錢滾錢、利滾利,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中走出一條活路來。佛弟子雖以出世解脫為要,然在家修行亦須為「柴米油鹽」而奔忙,故對於理財亦不可置之度外。以下即從修道面向,略述吾人應留心的幾點原則。 理財的綱要 理財方案縱然琳瑯滿目,但總不脫「開源節流」這個大原則。陳海量老居士在《建設佛化家庭》中引佛陀的開示云:「《善生經》裡,佛說:『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勿怠。三、當先儲積。』這是世尊告訴我們要節儉,要勤勞,要儲蓄,也就是理財的綱要。」關於如何「開源」?佛僅提示吾人須具備一項技藝以謀生,勤勤懇懇,自獲財業。
倒是「節流」方面,在《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佛有較多的提點:「有六事,錢財日耗:一者、喜飲酒。二者、喜博掩(賭博)。三者、喜早臥晚起。四者、喜請客,亦欲令人請之。五者、喜與惡知識相隨。六者、憍慢輕人。」若行此六事,縱然坐擁金山,亦有被虛耗、掏空的一天,此或為世尊欲吾人更留意「節流」的關鍵所在。 正命具足 佛典輕開源而重節流的理財觀,也反映在佛陀於《雜阿含經》中的開示:「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佛弟子要如何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順於正法以活命呢?
在處理錢財上必須「等入等出」,不要入多出少,也不要出多入少。錢財若散用無度,就好比優曇缽(靈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果,沒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後果。相反地,若財物豐富卻捨不得花用,便會被譏笑為愚癡人,像是餓死狗一般。因此,佛弟子所有的錢財,要能自己稱量,等入等出,如此方為「正命具足」。
由此可知,佛雖開示吾人要勤儉節用,但也不希望吾人成為守財奴,因為對於錢財過度看重就是一種執著,對於修道有害無益。佛在《三慧經》中說:「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持取去,亦不得自食,適自疲極。人東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財寶,勤苦不可言。己命盡,他人得其財,自反得重罪,受苦不可量。」開拓財源、累積財富是現代人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但千萬不要像蜜蜂一樣,辛苦了一輩子,最後的甜頭卻是別人在享用,自己不但道業無成,還造了一身罪業,何苦來哉?錢財若有餘裕,應該力行布施,或投資道業作為道糧,如此方能與出世解脫之法相契。 仁者以財發身 《禮記•大學》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以外財來發展事業,作利益國家人群的事業,而不作個人之享用。反之,千方百計以能力、頭腦去賺取錢財,而用於私人人身之享用,這就不是一位有德君子所應有的行為。這種著重利他而輕忽利己的理財觀,可作為佛法「正命具足」理財觀的補充。
俗語說:「錢為身外之物」,佛家亦云錢財為「五家」(水、火、盜賊、縣官、惡子)共有,因此吾人或應反思,理財的目的是要利用世間財來滋養道業、增長道心?或是囤積財物以求未來安逸、豐厚的物質享受?若是後者,或有世間無常、不得遂心之憂,或有為錢財所縛,徒增貪欲煩惱之慮。唯有運用智慧、妥善安排,既能穩定供給世間生活所需,又能作為菩提大道上自利利他的資糧,如此方為雙贏的理財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