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的高士對社會沒貢獻,為什麼歷史還為他寫傳?(有影片)
「盡心實際,故云至心」。「徹者,徹底。到者,達到,即遊子到家之到」。古時候,前面跟諸位有提過,讀書的人,他們的職業,一種專心研究學問,知足常樂,家裡面有幾畝田地能維持生活。這些人不求聞達於諸侯,也就是他不願意做官,找清淨地方去隱居,過大自然的生活。那是一種享受,清淨之樂,很多。我們在《二十五史》裡面看到《隱逸傳》,就是這些人。這些人實在講,書念得很好,有學問、有道德,也挺能幹的,為什麼不做官,不為大眾去服務?而且奇怪,寫歷史的人還給他寫傳,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想不通,心裡想的,我如果寫歷史,我絕對不寫他們,他們對社會沒貢獻。
以後慢慢成年了、成熟了,才知道,這些人對社會是有最大的貢獻。他貢獻什麼?用自己身表演出來給我們看,於世無求,於人無爭。他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能力,他有本事,不爭、不求,這社會才能安定。所以歷史給他寫傳,有道理。這種人真正叫高人,有很多進入佛門、進入道觀,學佛學道去了;沒有學佛學道的,就隱居不出來。所以這是社會安定的根源,告訴人,人生在世,何必去爭、何必去求?生活能過得去,多麼快樂,享受大自然。這些人往往文武全才,每天享受的是高山大川、琴棋書畫,他過這種生活。有很多作品留傳給後世,這些作品那都是國寶。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這些國寶都不常見的,現在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現在能做出複製品,複製品跟原本幾乎沒有差別,那複製品的價格就很便宜,欣賞的人也多了,收藏的人也多了,所謂收藏家。還是用複製品展出來的好,複製品價格很低,不怕竊盜,讓我們多看看,逐漸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文化、飲食文化。從這能看到,看到太平盛世,看到幸福美滿。
人如果一競爭,社會就亂了。要知道,競爭得的東西很少,命裡沒有,爭也爭不到。縱然爭到,良心不安,而且患得患失,帶給自己的是煩惱,哪有古人那種閒情逸致、大自然的情趣?這是現在人很難體會到的。佛教經典裡面,關於這些描寫得很多,一般經典裡面都能看到。古時候,退休之後回到老家,老家負責養老、負責育幼、負責教學。家,有自己家的事業,事業是家庭經濟的來源,生活豐足,照顧鄰里鄉黨,社會安定和諧,人與人之間懂得謙虛、恭敬。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九九集)2013/2/27 檔名:02-040-0199
|